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来源:青岛外事学校 发布时间:2023-07-17 15:44

本学期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作风能力提升,以实干精神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举办领导干部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习班、邀请专家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全体党员干部师生分层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共7次。学校主要负责同志党课宣讲1次,支部书记党课宣讲3人次。组织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大党章修正案”答题活动。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强化科学理论引领,本学期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6次,其中“第一议题”学习3次,党总支会“第一议题”学习6次。指导工会做好教职工理论学习安排,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得到提高。

2.持续推进“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举行中层干部擂台赛,强作风,提能力。对前期查摆、反馈的问题逐一落实整改,共完成对照认领问题35件,“事要解决”实事项目12件,目标清单10件,问题清单4件,创新突破清单1件。形成《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思想治理”台账》,推动作风能力提升长效机制建设。

3.不断优化基层支部党建品牌。以青岛市“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喜迎党的二十大 创新聚力当先锋”系列活动为载体,开展主题党日活动3次、支部例会1次。为每位入党积极分子整理个人档案,加强培养工作。本学期确定入党积极分子2名、预备党员2名。党员先锋作用明显,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能站出来、冲上去,在各项工作、比赛和活动中以实际行动和骄人的成绩擦亮品牌。

4.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组织全体中层及以上干部,与德育组全体教师开展意识形态专题学习,并按时向上级汇报意识形态工作。落实校园网络实名登记制度、自媒体逐级审核制度。通过学生处、办公室对全校师生进行宗教信仰摸排,加大摸排力度,确保重点群体“底子清,动态明”,我校无党团员信教。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加强学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完成《关于推进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调研报告》

5.加强廉政建设。通过组织开学师德第一课、签订廉洁从教承诺书、日常廉政谈话、理论中心组学习等加强廉政学习教育。加强日常监督,落实《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廉政监督提醒办法》,在公车使用、人事管理、重要节日廉洁纪律等方面和节点通过微信公众号、签字送达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醒预防,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加强党员干部日常监督、教育、管理。

6.坚持党建带群团建设。学校工会通过青岛市总工会验收,被评选为青岛市“新时代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并获得2万元工会经费奖励。开办第九期学生党课培训班和第四十六期学生团课班,发展了79名学生团员,推动五年制大专学生入党培养工作。

二、推进教师梯队建设,师德师能双提升

1.继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结合《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开设开学师德第一课。把清廉文化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组织了教师节宣誓仪式,全体教职工签订《抵制有偿补课、拒收礼品礼金自查承诺书》。教师节前夕,通过微信公众号向教师、家长、学生发出了清廉过节倡议书。组织教师节表彰仪式、从教年限纪念仪式、退休教职工荣休仪式等,增强教职工的职业自豪感、责任感。编印了《教职工师德案例集》《“我喜欢的好老师”学生征文集》,“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征文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和官网上推送,宣传身边的榜样事迹。

2.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推进教师“1+1+1”课程思政工作行动计划,每一节新授课有课程思政元素并列入教学目标,集备组每一次集备活动有课程思政探讨内容和相关记录,教研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上传TNAS教学平台。开展“喜迎二十大,共筑中国梦-我心中的劳模”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我心中的劳模”故事进课堂活动,和“我心中的劳模”学生主题征文评选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职业院校“同上一节思政课--共筑中国梦”大课堂培训学习。印制了学校首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

3.统筹规划提升师资队伍。制定《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方案》和《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发展计划》,构建“一三六”师资培养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柳杰为负责人的国际货运代理专业团队获评省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孟静获评山东省新时代岗位建功劳动竞赛标兵个人;陈小玉获评青岛市“十大最美劳动者”。李海燕参与省级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标准(教学指导方案)制定,张颖、李海燕参与省级职教高考题库建设。孙颖、孟师冰、孟媛、徐婧婧、陈小玉、刁媛6位老师进入市优质课复评比赛;杨晓丽、董新芹、张海燕、孟静、刁媛5位老师举行青岛市“三课”;尚梦芳、王菲进入青岛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决赛;徐婧婧等11位教师在市一师一优课中获奖;张海燕、王倩、周泰余、邹明雪组成的教学团队进入青岛市教学能力比赛决赛。

积极为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搭建学习和展示平台,倪艳青获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二等奖;在2022年青岛市教育局中职班主任能力大赛中,孙颖获班级建设方案二等奖、王菲获三等奖,倪艳青、刘丹书、刘彦均获综合赛项团体二等奖;54名班主任和干部取得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证书。

完善了《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和《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教师企业挂职制度》,聘请有专业经验的劳模和企业技术骨干26人组建兼职教师库,聘请全国物流行业先进工作者于冰心担任专家教师,9名高校、企业专家为学校兼职教师。安排33名专业课教师进行企业挂职。

4.外引内培加强教师培训。实施续航计划,98名教师参加了“2022年青岛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组织远航工程,组织全体教师参加“2022年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开展启航计划,组织骨干教师与35岁以下青年教师师徒结对,12月份开展徒弟汇报课、师傅“新教法改革”优课展示活动;落实巡航工程,实施班主任“PTEA培训模式”,发挥孟静名班主任工作室和青年班主任发展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邀请青岛市教科院专家为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教研组长进行了“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校本教研”讲座;邀请青岛九中蔡镇老师、上海振华对外职业技术学院冯国群老师、青岛酒店管理学院唐文君老师分别进行了“我的教研观”、“基于跨界思考的中职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升”和“职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讲座;以校内教研活动的形式组织新课标培训;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活页式教材培训,柳杰、陈小玉参与青岛市活页式教材开发。栾成梅给教学能力大赛骨干教师进行了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培训。

三、坚持立德树人,深化雅致德育特色

1.深化“尚礼雅行”品牌建设,推进德育课题研究。继续推行多元发展评价机制,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数据库,持续落实学生睡眠、手机、体质等五项管理的相关要求,做到常抓不懈。继续推进省级教育改革创新项目《对班主任能力比赛项目引领下中职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发表相关专题论文3篇;孟静编著的《班主任优化管理》一书,已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形成教育合力。加强班主任工作指导,继续推行学情会商和班级教导会机制,完成9位班主任职级晋升认定工作。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导师自选学生方式,134名教工承担了全校1370余名学生的全员育人任务,完成情况和质量纳入教工师德考核。

继续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邀请法官、检察官、心理专家及派出所民警开展教育讲座;寒假前走访慰问了10家共建单位,融合各界力量营造“大德育管理体系”。

加强学生会队伍建设和培养,完成第十四届学生代表大会换届工作。

3.落实家庭教育指导,推进家校共育。本学期共发布10次有关学校工作、安全教育、家庭教育等的家长信和优质教育资讯,通过家长代表大会微信群交流家庭教育、学生管理和学校服务保障工作,听取家长意见建议。

期初组织全校1200余家长观看教育局“家长开学第一课”,收到家长学习心得96篇。期末开展线上“家长大课堂”活动,全校40个班级、1500余名家长参加。深入交流防疫及安全教育、班级建设管理及学生学习情况、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

认真落实青岛市教育局家访工作指导意见,建立了“校长带头、中层示范、班主任为主体、全员参与”的教师家访队伍,采取线下线上多种方式开展一对一家访,累计家访1250人,形成详实的家访记录与家校沟通材料2500余份。

4.加强学生思想和行为习惯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开展“星级团支部”评选,提升基层团组织的组织力。积极参加教育局文明风采活动,优选两份作品参评。以献礼党的二十大为主题,开展“讴歌新时代 出彩新征程”第七届合唱比赛,组织迎国庆绘画、书法、摄影、视频录制、国防教育日班级宣传短视频拍摄等系列活动。邀请山东外贸学院季洪辉教授开展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宣讲。组织2022级新生军训工作和国防、生命与礼仪教育;落实每日班级五项检查量化管理;开展“十个好习惯”培育活动、“青春导师▪劳模进校园”活动,邀请全国物流行业先进工作者、青岛市交通局于冰心处长进行职业精神教育宣讲。

5.推进班级和宿舍文化建设,体现文化育人。落实每月主题班会建设,组织开展规则建设和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精神和素养教育三次主题班会和两次班级文化建设评比。落实“6S”管理机制和班级事务承包制。设计张贴宣传标识,营造雅致阳光的宿舍文化;举办住宿生中秋节赠月饼、包饺子活动,丰富住宿生文化生活。

6.落实“十个一”活动项目,搭建学生特色发展平台。以“我们的节日”主题,组织经典诵读、手抄报展示活动;开展了“奋斗新征程 献礼二十大”主题的第三十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单项活动,组织了班级合唱、舞蹈、书法、绘画、最美教室设计等比赛,全面展示十个一活动成果。

推进社团可持续发展,加强社团及指导教师队伍规范化管理;整合学校资源,组织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2102班获青岛市第三十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班级合唱展演三等奖。

加强学生劳动和实践教育。做好班级卫生区日常管理指导,落实“快乐农场”承包任务;发挥蓝精灵职教义工团队的影响力,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典范城”及红色研学等主题志愿者活动30余次。

7.加强卫生教育,增强体质健康。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健康卫生知识,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邀请市南疾控中心张增智主任开展传染病防控教育讲座。做好日常“三查两检一反馈”,规范通风消毒,确保环境卫生。做好学生视力保护教育,严格落实眼保健操、亮眼操检查工作。在疫情形势允许的情况下,落实每日大课间跑操活动,抓好学生体质健康训练。

8.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爱学生发展。与向日葵心理研究院合作,共同进行学生心理辅导,共接待了68名学生,累计186次;做好全校学生心理测评和重点学生心理回访工作。开展“外事心理健康拓展周”,组织班级拓展活动。邀请心理专家姜倩莉进行“高中生情绪管理与身心健康”主题讲座。关注家庭困难、特异体质和心理问题等特殊学生,分别建档立卡,寒假前对50名困难学生开展了“暖心行动”慰问,传递关怀和鼓励。

四、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

1.落实落细教学常规管理。落实《青岛市教育局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和学校教学规范。一是建立校长办公会双周专题研究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分析研究学校教学工作。二是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学校教研组有固定的教研学习时间,分年级分学科进行集体备课,同时分学科组织教师进行教研专题学习讨论,做到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集体智慧搞好教学,同时又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本学期开展教研活动7次,集备活动11次。三是出台《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关于加强学生作业统筹管理的工作方案》,为所有班级配备班级作业记录本,形成各班作业数据分析报告,加强和规范学生作业管理。四是严格落实“勤检查、快反馈、速整改”的课堂诊改制度,本学期出台教学简报4期通报反馈。

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12月初,学校到山东外贸学院调研,邀请学院专家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调研,形成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进行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学校每个专业都对应有可以考取的“1+x”或技能证书,2020级电商专业41名学生考取网店运营“1+X”证书;2020级国际货运代理专业学生第一次参加货代证考试,通过率82%。

3.做好“3+4”本科和普职融通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召开2019级春季高考总结表彰会,为下一级春考总结宝贵经验。成立学校“3+4”工作专班和春季高考研究中心。组织春考教师参加了青岛市教科院组织的“如何上好复习课”和“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的专项培训,邀请山东经贸学院孙立波老师为专业课老师进行了春考外贸单证技能考试标准专项培训。坚持月例会、月考、一生一策等做法。组织2020级春夏考班级260人完成高考报名,梳理统计省市外考生85人次信息并上报。组织“寒假线上冬令营活动”,任课教师随时为学生在线上进行答疑解惑。

4.技能教学和技能大赛成绩优秀。陈小玉、王恺莉辅导沙盘社获得山东省二等奖,孟静辅导学生获青岛市外贸制单项目一、二等奖;龙昕燕、赵亚萍辅导学生分获青岛市数学建模比赛一、二等奖;刁媛、曲红辅导学生获青岛市职业英语比赛二等奖;李永兴、宫蕴昕、倪艳青辅导学生获青岛市电子商务比赛三等奖。规划校内实践教学,形成外贸单证缮制、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1+x网店运营与推广3门校内实训课程,制定了实训方案、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等。持续推进桂菁、徐琦关于电商专业“岗课赛证”的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工作。

5.积极推动教科研工作。拟定《关于组织2022-2023学年度各级各类项目建设培育申报工作的通知》,坚持“重点课题制度化、校本课题常规化”的教育科研原则,建立学校课题、教学成果、课程建设申报备案和动态调整机制。3个教学团队参加青岛市优秀教学法申报。栾成梅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普职融通英语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立项青岛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赵蔚主持的《产教融合视角下中职电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

6.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为915名学生开通超星账号,为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打好基础;为133名教师开通电子教案云空间,为21名教师开通学科网账号,实现教师备课数据随时随地查看与修改;目前教学资源平台有教师自建课程150多门,活跃课程10余门,高辅单证技能、Photoshop平面设计、电子商务和单证、网店运营等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使用较好。线上授课期间,完成腾讯会议号数据收集、更改共计124次,及时发布数据信息,为有效开展线上教学做好准备。克服疫情影响,完成研讨型录播室建设与网络安全设施建设。

7.抓好综合高中教学管理。组织2020级学生参加全市期初监测、夏季高考报名、高考体育艺术生考试和高考听力考试等,做好教学成绩分析;组织2021级学生参加合格考考试,制定合格考考前冲刺方案;组织2022级学生参加全市质量监测,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学生对个人下一步发展有正确的认识与规划,形成关心关爱学生的浓郁氛围。完成综合高中集团化办学评估。

8.完成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和特色化专业建设目标。按照“特色、精致、品质”的要求,顺利完成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评估和验收工作,并制定新一轮《青岛外事学校落实青岛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方案》;邀请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专家对国际货运代理专业建设进行评估与诊断,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推进会、经费使用调度会,落实责任、分工明确,做好学校山东省首批特色化专业(国际货运代理专业)建设工作,国际货运代理专业团队获评省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

9.圆满完成社会化考试考点工作。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学校共承接社会考试3场,参与教职工192人次,特别是2022年12月24、25日的研究生考试,在新冠疫情异常严峻的形势下,干部、教职工及外聘人员积极投入到本次考试中,彰显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使命情怀,展现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顺利完成了考试任务,学校获“山东省2022年教育考试优秀考点”称号。

五、深化校企合作和国际化办学特色,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1.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发展。新增青岛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青岛中集理运物流有限公司等优质校外实习基地8家。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专业调研,走访企业20余家,校企共同分析岗位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职业技能体验中心获评青岛市首批中小学生涯教育实践基地,可开展咖啡茶艺、职业美妆、商务礼仪、日韩文化、外贸实训等实践课程,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2.深化现代学徒制改革,共建数字贸易二级培训学院。与青岛乐盈汇跨境电商有限公司、青岛跨境电商孵化基地有限公司共建数字贸易二级培训学院,共同打造跨境电商培训课程,并承接跨境电商人才培训项目,将学院建设成集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标准研制、课程服务、社会培训于一体的特色学院,培养数字贸易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加强实习过程性管理。严格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提出“1严禁,27不得”管理要求,做到岗前有培训,上岗有协议和责任书,工作中有常规检查;定期召开实习班主任会,做好实习学生健康日报告,落实学平险和各项保险办理;修订完善实习手册,将实习月小结、中期报告、实习报告、企业评价等纳入全流程管理,注重实习的过程性考核;实习报酬不低于青岛市最低工资标准2100元每月且足额、及时支付学生;充分利用山东省职业院校实习管理系统与青岛外事学校线上实习管理系统,所有实习材料电子化,促进实习制度化、体系化;学校收到青岛博顿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赠送的感谢锦旗。

4.做好五年制大专毕业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指导。与山东外贸职业学院3个系部5个专业对接,共享实习就业资源,组织2018级实习生线上校园双选会,90余家外贸、货运、物流企业参会,提供对口岗位数量400余个,实习岗位数量与岗位需求数量3:1,充分满足学生实习就业需求。

5.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长效机制。学校2022届毕业生总人数为394人,升入高校学习393人,占毕业生数的99.7%,升学深造逐渐成为毕业生增加就业竞争力的首选。积累优秀毕业生案例,编撰实习故事,本学期在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实习故事20余篇,宣传了职业教育成果。

6.坚持国际化办学方向,做好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9月,与韩国仁川新岘高中友好学校签订友好合作协议,目前学校已与韩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美国等国学校建立合作。10月31日-11月11日,参加了由中国教育部、韩国教育部国立国际教育院主办,山东省教育厅、青岛市教育局、仁川广域市教育厅、仁川广域市教育厅东亚国际教育院共同承办的“2022年中韩高中生线上交流项目”,参与交流活动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及文化演出,展示了我校师生良好的国际化素养,韩语专业教师王倩担任闭幕式翻译。

作为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学校中外人文交流团队积极参与市教育局组织的中外人文交流资源征集评选活动,宫颖君、刘环飞、曲红获课例类成果一等奖,刁媛获二等奖;王倩、刁媛获论文类成果二等奖;尚梦芳、刁媛获典型经验类成果三等奖。刁媛、宫颖君、尚梦芳撰写2022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成果案例被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汇编的《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成果蓝皮书》刊用。

六、精致管理,提升行政后勤服务保障能力

1.严格执行学校《章程》及各项规章制度,依法治校。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在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岗位评选、各类称号选拔推荐中的作用,维护教师切身利益。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本学期召开十一届四次教代会,审议并通过了《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2022年教师职务资格评审工作实施方案》。规范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合同依法审核,本学期共审核对外合同、协议11份。以公示栏、会议、校园网、微信等方式主动接受教职工、家长、学生和社会的监督,本学期校务公开34项。

2.健全平台和数据库,完善信息管理和档案管理。梳理各级各类平台,落实具体责任人、主管责任人和分管领导三级负责制,各部门及时充实完善数据信息,确保准确规范。利用好学校教师发展评价系统,实现网络手机同步批阅和收发文件,提升文件办理的空间和时间效率,并及时公布、公示各项信息,方便各部门和教职工使用和监督。办公室通过取证、调查等流程,完成人事档案中疑难问题两件,不断推进人事档案规范管理工作实效。

3.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年度采购预算。本年度,纳入政府采购预算的采购项目12个。其中,校园网络安全设备采购、研讨型多功能录播教室采购、校园专职安保服务采购和校园物业服务采购等四个为政府专项资金项目。所有项目在本学期均顺利完成。

争取财政资金70万,对公共住宿中心我校学生宿舍楼进行维修改造,提高了住校生住宿条件。

4.做好资产和校舍管理。基本理顺2014年前国有资产盘亏情况,清理找回资产137.23万元。根据《青岛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青财资〔2022〕24号),正在对盘亏国有资产按程序办理损失核销。

5.加强食堂自营管理。梳理并落实《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食堂常规管理清单》,从细节入手,提高食堂管理水平。食材集中定点采购,履行好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做好食堂财务管理,提高供餐服务质量,学生问卷对食堂整体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

6.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响应诉求并解决。坚持公物维修审批制度,提高公物的使用效率,本学期日常检修共约400余次。

七、打赢疫情防控战,坚守学校安全底线

1.打赢疫情防控战。健全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工作机制、防控专班体系、学校年级班级家长四级防控工作联系网络、督导自查体系、联防联控机制等,形成完善防控工作机制。根据上级防控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完善“三案九制”;按时召开防控专题会议和专班例会,保证防疫工作部署、人员检测摸排、信息统计报送、应急处置等工作及时准确落实;加强疫情宣传教育,落实分管领导“每周一讲”机制和专题讲座,做好“日报告、零报告”、三通风两消毒、一日三检、健康摸排、异常症状处置、因病缺课(缺勤)跟踪、防疫物资储备、青岛市疫情防控平台管理等工作;做好师生核酸检测的组织,落实漏检补检;修订完善应急演练脚本,每月组织全场景、全要素防控演练;落实局专班督导巡查反馈问题整改,成立学校疫情防控督查组,每天自查、反馈并落实整改。全校同心戮力共抗疫情,全面做好常态化防控和线上教学、复课各个阶段的防控管理,确保了师生的身心健康,确保疫情防控零失误。徐美堂被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选派,9月30日-10月23日到高校全天候驻校督导疫情防控工作,工作中耐心细致、一丝不苟,收到教育局表扬信表扬。

2.压实安全责任。建立单周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学校安全工作例会制度,研究、调度安全工作。落实《 全市中小学( 幼儿园)安全工作负面清单》,将179项安全红线底线逐项落实到具体责任人、部门责任人、分管责任人,压实责任,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加强学校安全值班值守工作,夜间、节假日在岗值班,做好学校安全应急保障。护校队、护学岗、校园安保三支队伍按时上岗巡查,确保师生安全。

3.加强安全法制教育。落实“1530”安全教育机制、班级110和安全委员制度,做好每日安全登记,重要节点进行安全提醒教育。开展每月应急逃生演练;联合登州路派出所、市北法院、青岛市检察院、威海路消防中队等部门组织 “法官进校园”“警官说安全”活动,开展防溺水、防校园欺凌、防毒、防网络侵害等安全法制教育。利用青岛市安全教育平台每月主题教育学习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在2022年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系列竞赛活动中,2003班熊曼钧获演讲比赛三等奖(指导教师:徐琦);2104班杨鑫、1902班张子阳主创的作品《守护》获青岛赛区微视频大赛一等奖(指导教师:王晓)。

八、努力方向

1.争先创优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职工一定程度上存在站位不高、工作作风漂浮、创新思路不够开阔等问题。需持续推进作风能力提升和整改落实。

2.面对职教高考改革,需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加强政策学习、考纲研究,推动职教高考工作更上一层楼。

3.进一步落实家校沟通机制,发挥家长委员会和家长代表大会作用,开展常态化家长驻校、“校长会客厅”活动,促进家校沟通。运行好家长学校,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

4.校企合作还需进一步深化,需进一步加强调研,将企业行业需求和工作标准引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合作开发以企业案例、培训包等为主体的在线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5.结合审计反馈问题,做好整改。进一步加强财务制度的学习,规范财务管理。

学校地址:青岛市市北区延安路90号   电话:82668422、66688000
技术支持:青岛教育培训网   版权所有 © 2010 青岛外事学校
访问人次:15160446   日点击:129
鲁ICP备15001127号-1